📌置頂文章📌 活動記錄:永社2023年轉型正義工作坊(活動已結束)

顯示具有 -環境永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環境永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離岸風電是台灣綠能政策不可或缺的一環

江雅綺(作者為海洋大學教授、海洋永續科技治理中心主任、永社常務理事)

上報/評論 2023.11.06

日前柯文哲總統候選人的能源政策發表會,對離岸風電著墨甚少,除了提到台灣「海邊有很多螺旋槳在飛」,在未來發展再生能源的策略中,在簡報畫面上僅看到「太陽能、地熱、氫能、小水力、生質能」,竟然連離岸風電的角色都無,讓筆者嚇了一跳,因為2030年再生能源佔比30%,至少要1000億度的綠電。

依照經濟部規劃,台灣離岸風電2025年可達到5.65GW的設置目標,每年發電量215億度;2030年預計達成13GW裝置量,年發電量可突破500億度電,這500億度在2030年的再生能源供給,就佔了將近一半。如果真要捨棄離岸風電, 就要清楚的告訴大家,這500億度綠電要從哪裡來?綠能30%如何達成?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協和電廠公投案應回歸法制常軌

羅承宗(作者為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永社理事長)

風傳媒/評論 2023.04.24

日昨,行政院依地方制度法第七十五條第四項規定,發函撤銷基隆市政府於今年三月下旬准予「您是否同意基隆市政府應拒絕協和電廠(含其附屬設施第四天然氣接收站)於基隆市的海岸及海域填海造地?」的複決公投案(以下簡稱台電公司協和電廠公投案)。在中央政府與基隆市政府分屬不同政黨執政下,此案固難以避免掀起政治辯論。惟就法而論,本案則是相當單純,箇中癥結為:本案是否屬基隆市政府地方自治事項?

首先,回顧歷史,自二00三年十二月公投法施行以來,全國性公投呈現百花齊放之姿,迄今已累積二十個全國性公投案投票。至於地方性公投,嚴格來說僅有高雄市二00八年小班制公投以及新竹市二0二一年的喝好水公投。倘若將特別依離島建設條例舉辦的澎湖、馬祖與金門等四個博奕公投也一併算入,迄今地方性公投也僅有六個而已。相較全國性公投,顯見較為沈寂。

其次,就歷來地方性公投主文來看,以上六個地方公投案俱為緊扣地方自治事項「自我決定、自我負責」意旨加以辦理。尤其,高雄市應否降低國中小班級人數?新竹市應否訂定廢污水管理自治條例?這些事項的決定,既無涉其他地方政府職權,亦跟中央政府職權無涉,悉依地方民意決定,以決定政策方向遂行。

本案提案人在「拒絕協和電廠(含其附屬設施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的核心主文前段加上「您是否同意基隆市政府」等語,復於後段添加「於基隆市的海岸及海域填海造地」云云,企圖取巧地將此案「偽裝」成地方性公投案,雖屬用心良苦。但承上所述,台電公司終究屬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並非基隆市營產業。因此,台電公司所屬協和電廠應如何經營運作為妥?本質上當然非屬基隆市政府地方自治事項,自屬無疑。此為公投法施行十九年以來一貫穩定的法界多數實務見解,期間也不因政黨更迭而有改變。(相關報導:郭政謙觀點:全新協和電廠肩負北部安全供電、引領能源穩定轉型的關鍵角色

行政院此次撤銷基隆市政府准予辦理台電公司協和電廠公投案之決定,在法制上洵屬正確;在政治上,此舉也是給基隆市政府回歸依法常軌的下台階,盼基隆市府層峰也不要過度反應,當以市民福祉為念,地方性公投,僅能就地方自治事項而為決定,這是ABC基本原則。

2023年2月27日 星期一

【永社出版品】2023/02 《民主永續的理念與實踐: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


《民主永續的理念與實踐: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

永社十週年研討會,我們盤點了永社這10年關注的議題,以「民主防衛與民主永續」、「轉型正義與民主永續」、「能源環保與民主永續」及「司法改革與民主永續」四大主題進行研討。

實踐「民主永續」的永社宗旨,除了是珍惜台灣民主先進犧牲自由、財產、甚至生命所爭取得來不易的重要資產,更是台灣接軌歐美文明世界的價值橋梁。然眼前要實踐民主永續,當先防衛民主,在獨裁中國透過各個層面滲透民主台灣的此時,落實民主防衛,才能確保台灣民主永續。

#民主永續  #司法改革  #能源環保  #轉型正義  #民主防衛 

【書籍資訊】

主 編:社團法人台灣永社
作者群:江雅綺、呂政諺、林佳和、孫斌、陳治維
    彭至誠、黃崇祐、楊聰榮、羅承宗 
版 次:2023 年 2 月 初版
出 版: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規 格:14.8 x 21 公分 (平裝) 
I S B N:978-626-96874-7-3

2022/01/15 - 01/16「民主永續的理念與實踐: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活動記錄

【線上購書】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民主十年|2022永社十週年感恩募款茶會


敬愛的先進、夥伴您好:
  
  永社於2022年邁入第十週年。由於疫情影響,永社去年停辦募款餐會,今年疫情趨緩,我們將於創社的12月25日,於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舉辦感恩募款茶會,誠摯希望您能前來參與,並邀請您捐款或認捐方案,支持永社繼續推動台灣民主憲政法治的改革工作。

茶會時間:
2022年12月25日(週日)中午13:00入場

茶會地點:
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台北市徐州路46號,舊台大法學院對面)

創社理事長 陳傳岳               

理事長 黃帝穎               

暨全體理監事 洪偉勝、鄭文龍、王思為、許惠峰、  
羅承宗、江雅綺、楊聰榮、李彥賦、  
鄭光倫、劉志鵬、莊國榮、林佳和 敬邀





  台灣邁入後疫情時代,民主、獨裁對立的國際局勢越趨緊繃,在局勢嚴峻的2021 ~2022年間,永社仍持續關注、參與及推動各項司法改革、憲政民主、社會正義、基本人權等議題,工作及活動紀錄如下:

舉辦十二場座談會:
  議題涵蓋司法改革、台美中關係、緬甸軍事政變、東突厥斯坦(新疆)強迫勞動與種族滅絕、民主防衛與科技戰、俄烏戰爭、台灣公投、疫情、關鍵基礎設施之保衛、十八歲公民權修憲複決。

舉辦二場研討會:
  以「民主防衛」、「司法改革」、「能源環保」、「轉型正義」、「憲政改革」為主題辦理《民主永續的理念與實踐 — 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並針對訴願決定對原處分機關的拘束力、及訴願法修法的未來展望,舉辦《訴願法與訴願決定拘束力》學術研討會。

持續進行論述與究責:
  2022年永社具狀告發數名有收受賄賂嫌疑的法官與檢察官;並針對與228相關的轉型正義、警察濫權、民事訴訟修法、監護處分修法、干擾台灣防疫的負面行為等議題發表聲明、並有相關行動倡議。

司法改革研究:
  參與其他團體召集的「民事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與「民事訴訟法」等會議,除聲援其他團體倡議,也研議永社修法意見及聲明,並持續發展永社舉辦研討會相關之法案研究。

出版專書與論文集:
  彙整永社十年座談會資訊出版《民主十年:永社十週年紀念圖文集》、陳傳岳律師口述歷史編撰《漫談台灣司法實務—陳傳岳律師於永社「法政時空講故事」》;完整論文集結而成的《民主永續的理念與實踐 — 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

永社長期聲援其他人權議題及行動:
  回應中國威權擴張及人權侵害的六四議題、李明哲救援行動、西藏抗暴、抗議東突厥斯坦之種族滅絕、聲援香港抗爭、抵制北京冬奧、抵制蝦皮等活動;聲援各人權團體發起之反酷刑公約、冤案平反活動;持續參與「台灣國家聯盟」會議、228 紀念集會與遊行、政治檔案公開等轉型正義相關之議題探討、修法倡議與集會遊行;長期聲援全國廢核平台相關倡議及行動。


捐款方式:
戶名 / 支票抬頭:社團法人台灣永社
新光銀行(代號103)城內分行:011610-1004455
郵局儲匯(代號700)國史館分局:0001145-0549475
郵政劃撥:50253256


聯絡資訊:
電話:02-2388-3997
傳真:02-2388-3990
電子信箱: contact@taiwanforever.org.tw


*捐款支持,請來電、來信或傳真告知下列資訊,以便為您準備禮品及捐款收據。
*捐款方案說明、回函及邀請函電子檔,亦請見下附連結或聯絡永社。

  回函 電子檔下載

  捐款方案說明下載
 方案一介紹:茶會入場暨十週年紀念禮品券

  方案一說明

認捐5,000元,回饋餅乾禮盒、鹹點餐盒、紀念禮品各一份,憑券兌換

  紀念禮品介紹

永社十週年紀念禮品以「民主永續」為主題,嚴選台灣在地品牌打造質感選品:禮品組合包含了食材天然的純手工餅乾品牌《甜宇宙》聯名環保禮盒、精緻外燴品牌拾趣餐飲》鹹點木製餐盒、採用台灣原生孟宗竹製作一體成形的台灣在地品牌《天然工房》紀念手工餐具組防水紀念貼紙、及手工絹印帆布紀念托特包

鹹點餐盒的保存期限為茶會當天(2022/12/25),若您不克前往現場領取紀念禮品,我們將自動為您將鹹點餐盒更換為餅乾禮盒,並請提供您的寄送資訊,永社將在茶會活動前後寄送給您。

 

方案二介紹:茶會入場暨藝術品典藏券

方案二說明

認捐 50,000元,典藏一份《永社十週年紀念島盒》、二張茶會入場暨紀念禮品券

  關於藝術家—秦政德

「歸賦:臺灣老圖像資料庫

『秦政德』這個名字帶有一點歷史的特殊性,1994年於文化大學美術系發起的『美術系事件』便是由他而起,當時的學生為了聲援因理念不同被退學的秦政德,發起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罷課運動,最後學校破例讓他復學。姑且不論各自立場的價值判斷,這場學運讓他開啟了老圖像的搜集之旅,起初只是想將老圖像分享給為他發聲的朋友,孰不知卻成為了長達二十幾年的圖像調查計畫。」

_引自徐思穎,《島嶼記憶的歸賦與開展:秦政德專訪》

關於《島盒》

「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小草藝術學院永遠的第N號志工,長年搜集、整理臺灣歷史圖像,創作方面以刻碑、立碑的方式探討臺灣歷史與文化議題。主要展覽有冷藏摘要2018第九屆韓國釜山雙年展2020台北雙年展,作品見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城市震盪,其所製作的『島盒』作為第21屆國家文藝獎總統贈禮。」

_引自徐思穎,《島嶼記憶的歸賦與開展:秦政德專訪》

  關於《永社十週年紀念島盒》(台灣肖楠木手工接榫套裝盒)

如您有意願認捐方案二「藝術品典藏」,敬請填寫回函,於捐款後永社秘書處將會與您聯繫,詳細向您確認藝術品《永社十週年紀念島盒》之落款款式設計。

  方案二《永社十週年紀念島盒》落款之文字款式選擇

如您認捐本方案,敬請參考以下島盒落款之二式文字款式並擇一,將由藝術家秦政德先生親自為您設計珍藏:


島盒落款 <文字款式 1 >


 封面文字:臺灣、Bîn-chú Éng-sio̍k(民主永續)


 盒蓋內文字:典藏人姓名

 



接榫處文字:小艸2022


 盒底文字:永島000號、臺灣肖楠木盒






島盒落款 <文字款式 2 >

 封面文字:於典藏人之名字當中,擇一字進行落款設計

 盒蓋內文字:民主永續

 接榫處文字:小艸2022

 盒底文字:永島000號、臺灣肖楠木盒


「民主十年:永社十週年感恩募款茶會」主視覺設計理念

本次永社茶會以瀕危的台灣特有亞種——台灣草鴞作為主視覺,其為部分原住民族傳說中之守護神,鴞也常用以象徵智慧,雄鳥與雌鳥結合之輪廓聯想數字10,為十週年之設計意象,同時象徵「司法改革」與「民主永續」相依相伴:雄鳥口銜天秤象徵「司法及改革」,雌鳥與幼鳥象徵「民主及永續」;背景為台灣草鴞所棲息之草地,並繪以彩虹及風車,則期許瀕危之生命可以世代延續,民主與環境可以相互依存、永續發展。

  電子邀請函下載



秘書處電話:02-2388-3997 
   傳真:02-2388-3990
   信箱:contact@taiwanforever.org.tw
FB活動頁面:https://fb.me/e/27XcOpECI


2022年1月26日 星期三

【活動記錄】「民主永續的理念與實踐」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

 

「民主永續的理念與實踐」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

時間:2022年01月15日(週六) 下午13:30~17:25
   2022年01月16日(週日) 下午13:30~17:10
地點:台灣大學法律學院 霖澤館三樓 1301多媒體教室
主辦單位:永社
視覺設計:褚婉琳

活動人數:上限80位,免費參加
會議手冊及茶點餐盒索取:依報名順序保留,限量80份

--

【開幕專題演講:民主永續與民主防衛】

 
*主持人: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演講人:游錫堃/立法院院長

【場次一:民主永續與司法改革】

*主持人:
 高涌誠/監察委員
*引言人:
 呂政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專職律師暨法律政策部副主任
 彭至誠/永社專案研究員
*與談人:
 陳為祥/律師、台灣陪審團協會理事長
 鄭光倫/東吳大學法律系兼任講師、永社理事

 

【場次二:民主永續與能源環保】

*主持人:
 詹順貴/律師
*引言人:
 楊聰榮/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副教授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暨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與談人:
 洪申翰/立法委員
 鄭秀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場次三:民主永續與轉型正義】

*主持人:
 楊翠/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前主委
*引言人:
 羅承宗/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孫斌/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與談人:
 王思為/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藍士博/台灣基進桃園黨部執行長


【場次四:民主永續與憲政改革】

*主持人:
 姚孟昌/輔仁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引言人: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黃崇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候選人
*與談人:
 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張雁翔/律師、東吳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
更多影片請點選「播放清單」檢視。


--

【座談會資料】

研討會簡介 — — — 1
永社簡介 — — — 2
研討會流程 — — — 3
【場次一:民主永續與司法改革】
〈未竟的司改決議,待完成的司法課題〉呂政諺 — — — 6
〈2016年司改國是會議部分決議回顧與再思〉彭至誠 — — — 11
【場次二:民主永續與能源環保】
〈民主永續的價值理念、目標設定與施行規範:
以聯合國與相關國際組織的環境規範之分析與國內法規化的檢討〉楊聰榮 — 12
〈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臺灣推動能源轉型的經驗與挑戰〉江雅綺 — — — 13
【場次三:民主永續與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法制工程的回顧與展望〉羅承宗 — — — 15
〈台灣分期付款式的民主化過程與轉型正義〉孫斌 — — — 24
【場次四:民主永續與憲政改革】
〈充滿危機的民主如何永續?一個憲政主義與憲法社會學的回應嘗試〉林佳和 — 26
〈台灣新憲法政策公投提案與審查〉黃崇祐 — — — 50



鄭秀娟董事長投影片(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林佳和教授投影片(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黃崇祐先生投影片(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

[活動照片]

請見永社臉書相簿:

2022年1月5日 星期三

【「民主永續的理念與實踐」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


【「民主永續的理念與實踐」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


台灣民主憲政與法治永續發展,是2012年永社發起人的共同信念,也成為永社的創社宗旨。永社邁入十週年,從當年處理黨國遺毒的究責與民主法治論述,到今天思索台灣民主刻正面臨的新挑戰,包括了境外獨裁勢力的滲透、新冷戰的國際局勢及民主防衛課題。

當代民主發展所產生的複雜性與跨域性,讓我們原本對於探討民主所涉及的範圍,超越了傳統觀念,必須延伸至其他領域。面對這十年的時代進程,對應在永社的系列座談,亦從司改、轉型正義、新憲到新冷戰。

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本於對「促進台灣民主憲政與法治永續發展」的宗旨,以民主永續為核心,提出「民主永續與民主防衛」、「民主永續與司法改革」、「民主永續與能源環保」、 「民主永續與轉型正義」、「民主永續與憲政改革」五個主題,邀請各相關領域學者及專家一同與會討論。

希望透過這些主題的討論,梳理當前台灣重要議題的困境與解決方向,進一步期待下一個十年,台灣民主憲政鞏固、人權法治永續發展。

--

〖研討會資訊〗

時間:2022年01月15日(週六) 下午13:30~17:25,13:00開始報到
   2022年01月16日(週日) 下午13:30~17:10,13:00開始報到
地點:台灣大學法律學院 霖澤館三樓 1301多媒體教室
  (台北市復興南路二段與辛亥路交叉口,台大側門入口第一棟)
主辦單位:永社
視覺設計:褚婉琳

活動人數:上限80位,免費參加
會議手冊及茶點餐盒索取:依報名順序保留,限量80份,研討會當日現場領取

--

〖DAY 1:2022年01月15日(週六)下午 〗

13:00~13:25 活動報到
 
13:30~14:00【開幕專題演講:民主永續與民主防衛】
*主持人: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演講人:游錫堃/立法院院長

14:00~14:30 茶敘休息
*茶敘休息時間,將提供茶點餐盒發送,依報名順序保留。

14:30~15:55【場次一:民主永續與司法改革】
*主持人:
 高涌誠/監察委員
*引言人:
 呂政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專職律師暨法律政策部副主任
 彭至誠/永社專案研究員
*與談人:
 陳為祥/律師、台灣陪審團協會理事長
 鄭光倫/東吳大學法律系兼任講師、永社理事
*時間分配:
 主持人10min、引言人2×20min、與談人2×10min、問題討論15min

15:55~16:00 中場休息

16:00~17:25【場次二:民主永續與能源環保】
*主持人:
 詹順貴/本全律師事務所所長、前環保署副署長
*引言人:
 楊聰榮/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副教授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暨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與談人:
 洪申翰/立法委員
 鄭秀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時間分配:
 主持人10min、引言人2×20min、與談人2×10min、問題討論15min

--

〖DAY 2:2022年01月16日(週日)下午 〗

13:00~13:30 活動報到

13:30~14:55【場次三:民主永續與轉型正義】
*主持人:
 楊翠/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前主委
*引言人:
 羅承宗/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孫斌/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與談人:
 王思為/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藍士博/台灣基進桃園黨部執行長
*時間分配:
 主持人10min、引言人2×20min、與談人2×10min、問題討論15min

14:55~15:15 茶敘休息
*茶敘休息時間,將提供茶點餐盒發送,依報名順序保留。

15:15~16:40【場次四:民主永續與憲政改革】
*主持人:
 姚孟昌/輔仁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引言人: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黃崇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候選人
*與談人:
 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張雁翔/律師、東吳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時間分配:
 主持人10min、引言人2×20min、與談人2×10min、問題討論15min

16:40~17:10【總結暨閉幕致詞】
*閉幕致詞: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

【注意事項】
  1. 為配合COVID-19防疫規定,本活動採「實聯制入場」,現場實體參與人數上限80位,敬請完成線上報名,並請務必填寫正確的聯絡資訊。
  2. 報名成功者將收到確認通知,如當天不克出席敬請提前告知,將名額保留給其他朋友。
  3. 敬請與會者「務必配戴口罩」,於入場前「配合體溫測量」,並以「酒精消毒雙手」。
  4. 現場提供冷熱水,敬請自備環保杯,勿於會議室內脫下口罩飲食。
  5. 本場活動將進行直播,活動完畢後預計三週內將上傳活動錄影檔案及相關資料至永社網站,歡迎上網觀看。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活動記錄】「2021年公民投票四案結果評析」 永社座談會

「2021年公民投票四案結果評析」 永社座談會


[座談資訊]

活動時間:2021/12/20(一)晚上18:30~20:00
活動地點:台灣制憲基金會 會議室
主辦單位: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
視覺設計:禇婉琳

--

[座談陣容]

主持人: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
與談人:詹順貴/律師、前環保署副署長
    洪申翰/立法委員
    洪偉勝/律師、台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

[影像紀錄]

影片清單連結:

更多影片請點選「播放清單」檢視。



--

[座談會資料]

主辦單位簡介:永社
主辦單位簡介:台灣制憲基金會
〈從歷史公投看現在:通過的公投有效嗎?門檻降低後,公投怎麼了?〉李秉芳
〈 2021公投系列 :公投就該綁大選?〉 楊貴智
〈公投全解讀1 》四大公投投什麼?一圖秒懂正反方主張〉唐筱恬



--

[活動照片]


更多照片請見永社臉書相簿: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台灣核能電力供應正被綠能補上

高茹萍/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上報/評論 2021.11.14

反對重啟核四者,常常遇到一個問題:「你不怕台灣缺電嗎?」事實上,核能固然是能源選項之一,但核四和缺電有關嗎?

目前核能發電大約占台灣電力供應的11%,而綠能目前占台灣發電量5%,預計2025達到20%。台灣核能的電力供應由綠能補上,是極有可能、而且正在發生的事。

誠然,低碳排的綠能、取代高碳排的石化能源與有安全疑慮的核能,有發電成本高與間歇性(難以儲能)的問題。但隨著綠能科技的發展,以及能源效率的提高,綠能的發電成本已不斷降低,尤其在近一、兩年和便宜著稱的石化能源,呈現黃金交叉。

根據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 (IRENA) 2019 年報告指出,自 2010 年以來,太陽光電 (PV)、聚光太陽能熱發電 (CSP)、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的成本分別下降了 82%、47%、39% 和 29%。2019年,在所有新近投產的併網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中,有 56% 的成本都低於最便宜的化石燃料發電。

IRENA報告也顯示,即使有疫情影響,太陽能成本去年又降了16%,陸域風電13%,而離岸風電9%。此外,去年全球新建的太陽能和風能案,幾近三分之二的發電成本已低於世界上所新建最便宜的煤電廠。

而綠能間歇性的問題,也透過儲能技術的進步、與智慧電網的建立,持續改善。根據《2020世界核能產業發展報告》,全球的核能發電比例,從1996年的高峰點17.5%開始下降,2019年為10.35%。但同年再生能源(水力發電不計)則上升為10.4%,首次超越核能。如同石化能源和綠能的成本,核能和綠能的應用,也就在最近這一、兩年,呈現黃金交叉。

綠能潛力在這一、兩年間大爆發,台灣的離岸風電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幾年間,風場、風機逐一建立,尤其除了硬體、也包括軟體方面的競價機制、相關契約以及技術在地化經驗的逐漸累積。台灣成為「從無到有」的範例,除了提供了在地產業和人才就業的機會,未來這些珍貴的經驗,也可以分享給其他亟需建設綠能的國家。

許多人可能忽略了,談能源轉型,並不只是硬體技術的開發,它也搭配許多法規制度的改變。台灣在 2017 年通過《電業法》修正, 2019 年又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前者,以「綠電先行」讓台灣的電力市場自由化:過去,台灣電力市場由台電公司獨佔,修法後,再生能源業者能提供更多元的服務、用戶也可向再生能源業者購電。

後者則建立了用電大戶的再生能源責任條款,規定用電大戶「應於用電場所或適當場所,自行或提供場所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儲能設備或購買一定額度之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以引導用電方落實企業的環境責任。

今年在英國舉行的氣候變遷峰會,我們看到不同國家的經驗,可知能源本就是一項與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人民價值面面相關的複雜選擇。核四在建造設計上過時、重啟要花費天價、社會在核廢與核安標準缺少共識。另一方面,綠能在過去幾年政策的大力扶植下,已經過了最困難的創建階段,在2019迎來黃金交叉。如今討論缺電,不如擁抱綠能。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核四有任何事故 首都菁華區人口一個也逃不掉

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陳炳煇/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
江雅綺/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上報/評論 2021.11.07

2011年的《自然》期刊上,世界核能運作組織(在車諾比事故之後為核安組成)的主席說,人口密度是核能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若我們以台灣的人口密度,計算核電廠周遭30公里內的人口數。位於新北市國聖的核二廠,發電量1933mw,周遭30公里有550萬人; 位於金山的核一廠,發電量1208mw,周遭有470萬人。如果位於貢寮龍門區的核四重啟,預計2700mw。首都周圍600萬人口由三個核電廠包圍,已經是世界上核電廠附近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難怪核安專家以「真恐怖」(scary)來形容。

日本對細節的重視以及管理的精密,會遜於台灣嗎?日本311福島事故的災情,若換算成台灣:在核四周遭20公里強制撤離,30萬人;周遭30公里在家避難,350萬人;80公里(美國僑民撤退),847萬人;100公里,連續高輻射劑量,975萬人;250公里,自來水輻射超過飲用標準,1584萬人。易言之,幾乎全台灣的人口,都會受影響。

以天然條件而論,台灣腹地狹小人口密集、又多颱風地震。根據全球地震風險評估模式,全球有12個地震高風險核能機組,其中6個在台灣。何況依據2019年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公布的核四海域地質調查報告,一條長達2公里的S斷層就位於核四廠的正下方,穿越整個廠區。

再以首都市中心的忠孝東路四段為例,它距離核一廠27公里,距離核二廠21公里。倘若核四重啟,該地點距離核四廠僅有37公里。若有任何事故,首都菁華區的人口,一個也逃不掉。

台灣蓋核電廠,倚賴國外技術,德國則是有能力自建核電廠的國家,但德國長年推動廢核,難道科技先進的德國反倒不懂得什麼是安全的能源選擇嗎?福島事故後,德國總理梅克爾說,即便日本這樣的高科技國家、都無法避免核電風險。很快德國國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總理梅克爾提出在2022年全面廢除核電廠的決議案。

根據《2021核能產業報告》,至2021年7月1日,全球33國家總共有415個核能反應爐(reactor)在運轉。而1989年的數據,則是418座。從1989年到2021年,即使科技在進步,全世界的核能反應爐反而減少。

從1975年,新建的核能反應爐達44座的高峰,之後就呈現下降趨勢。在2011-2020年期間,全球新建中的反應爐總共57座。再根據國別計算,18個核能機組(unit)中,三分之一的新建案主要在中國。

不妨先問自己一句:一部用30年前老舊技術設計的拼裝車,多年未開,一旦發生事故影響全台灣,你會堅持把這部車,開上地震最頻繁的高速公路嗎?

以台灣如此有限的先天條件,這涉及全台人民生命健康、環境未來的選擇,答案已經再清楚不過了。

「拼裝車」核四若重啟 全台壟罩風險

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陳炳煇/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
江雅綺/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ETtoday新聞雲/雲論 2021.11.07

2011年的《自然》期刊上,世界核能運作組織(在車諾比事故之後為核安組成)的主席說,人口密度是核能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

若我們以台灣的人口密度,計算核電廠周遭30公里內的人口數。位於新北市國聖的核二廠,發電量1933mw,周遭30公里有550萬人;位於金山的核一廠,發電量1208mw,周遭有470萬人。如果位於貢寮龍門區的核四重啟,預計2700mw。首都周圍600萬人口由三個核電廠包圍,已經是世界上核電廠附近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難怪核安專家以「真恐怖」(scary)來形容。

全台壟罩在核四風險下

日本對細節的重視以及管理的精密,會遜於台灣嗎?日本311福島事故的災情,若換算成台灣:在核四周遭20公里強制撤離,30萬人;周遭30公里在家避難,350萬人;80公里(美國僑民撤退),847萬人;100公里,連續高輻射劑量,975萬人;250公里,自來水輻射超過飲用標準,1584萬人。易言之,幾乎全台灣的人口,都會受影響。

以天然條件而論,台灣腹地狹小人口密集、又多颱風地震。根據全球地震風險評估模式,全球有12個地震高風險核能機組,其中6個在台灣。何況依據2019年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公布的核四海域地質調查報告,一條長達2公里的S斷層就位於核四廠的正下方,穿越整個廠區。

再以首都市中心的忠孝東路四段為例,它距離核一廠27公里,距離核二廠21公里。倘若核四重啟,該地點距離核四廠僅有37公里。若有任何事故,首都菁華區的人口,一個也逃不掉。

核電廠倚賴國外技術 先進國家也帶有疑慮

台灣蓋核電廠,倚賴國外技術,德國則是有能力自建核電廠的國家,但德國長年推動廢核,難道科技先進的德國反倒不懂得什麼是安全的能源選擇嗎?福島事故後,德國總理梅克爾說,即便日本這樣的高科技國家、都無法避免核電風險。很快德國國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總理梅克爾提出在2022年全面廢除核電廠的決議案。

根據《2021核能產業報告》,至2021年7月1日,全球33國家總共有415個核能反應爐(reactor)在運轉。而1989年的數據,則是418座。從1989年到2021年,即使科技在進步,全世界的核能反應爐反而減少。

從1975年,新建的核能反應爐達44座的高峰,之後就呈現下降趨勢。在2011-2020年期間,全球新建中的反應爐總共57座。再根據國別計算,18個核能機組(unit)中,三分之一的新建案主要在中國。

不妨先問自己一句:一部用30年前老舊技術設計的拼裝車,多年未開,一旦發生事故影響全台灣,你會堅持把這部車,開上地震最頻繁的高速公路嗎?

以台灣如此有限的先天條件,這涉及全台人民生命健康、環境未來的選擇,答案已經再清楚不過了。

為何我們反對重啟核四?

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陳炳煇(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
江雅綺(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21/11/08

全球氣候峰會正於英國召開,因應氣候變遷,減碳、淨零成為國際趨勢。而最重要的減碳政策之一,就是不僅考慮單純的生產成本,而應一併將排碳造成溫室效應的外部環境成本納入考量。

根據計算,各項能源生產與外部環境成本,燃媒發電偏高,包括碳排成本和其他永久環境成本;天然氣的碳排成本和環境成本較低;再生能源則除了設備生產製造過程的碳排量,幾乎沒有環境成本,而發電成本也隨著規模和技術發達而不斷降低。

雖然單就碳排量而言,核能並不高,但並非指核能沒有外部環境成本,相反的,如果考慮核能除役與核廢料的處理,核能的環境成本立刻暴漲。這亦是歐盟正在激烈爭辯、核能即使低碳卻無法即時和其他再生能源列為綠能的原因。

此外,還有環境成本以外的、核能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的潛在風險。一個核廠事故,可以引起的損害規模,遠遠超過其他能源,而台灣面對外部軍事威脅,以及多地震腹地小的條件,核四真的合適?

二零一一年的《自然》期刊上,世界核能運作組織(在車諾比事故之後為核安組成)的主席說,人口密度是核能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若我們以台灣的人口密度,計算核電廠周遭三十公里內的人口數。位於新北市國聖的核二廠,發電量一九三三MW,周遭三十公里有五百五十萬人;位於新北金山的核一廠,發電量一二零八MW,周遭有四百七十萬人。如果位於貢寮的核四重啟,預計二千七百MW,首都圈六百多萬人口由三個核電廠包圍,已經是世界上核電廠附近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難怪核安專家以「真恐怖」(scary)來形容。

此外,根據全球地震風險評估模式,全球有十二個地震高風險核能機組,其中六個在台灣。其中,依據二零一九年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公布的核四海域地質調查報告,一條長達二公里的S斷層就位於核四廠的正下方,穿越整個廠區。

根據《2020世界核能產業發展報告》資料,許多恐怖攻擊會鎖定能造成巨大損害的核能廠;資料也顯示,隨著綠能發電成本降低,全球的核能發電比例,從一九九六年的高峰點十七點五開始下降,二零一九年為十點三五%。但同年再生能源(水力發電不計)則上升十點四%,首次超越核能。

有能力自建核電廠的德國,選擇堅持廢核。而依賴外部技術的台灣,在面對外部武力威脅、腹地小人口密集又多地震的情況下,卻要重啟一座三十年前設計、多年沒動的核電廠?

這個涉及全民的生命健康、百年甚至萬年的環境選擇,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你願意讓核廢料埋在你家旁邊嗎

陳炳煇/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上報/評論 2021.11.01

從國際趨勢來看,因應氣候變遷,國際重要市場均將減碳、淨零列為重點。而最重要的減碳政策之一,就是不僅考慮單純的生產成本,而應一併將排碳造成溫室效應的外部環境成本納入考量,課徵碳稅或碳費,讓各產業依據碳排量負擔成本,以經濟誘因鼓勵減碳。

我國也積極與國際接軌,除了過去幾年大力布局綠能有成,行政院在今年8月公告「2050」追求「淨零」,環保署緊接著10月21日公告修法草案,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草案要點之一為納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與徵收碳費。其中所謂「徵收碳費」制度,即與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精神相仿,以提高碳排成本方式,促使產業減碳,達到國家減量溫室氣體的目標。

根據計算,各項能源生產與外部環境成本,燃媒發電偏高,包括碳排成本和其他永久環境成本;天然氣的碳排成本和環境成本都較低 ;再生能源則除了設備生產製造過程的碳排量,幾乎沒有環境成本,而發電成本也隨著規模和技術發達而不斷降低。

雖然單就碳排量而言,核能並不高,但並非指核能沒有外部環境成本,相反的,如果考慮核能除役與核廢料的處理,核能的環境成本立刻暴漲,高到難以估算。

此外,還有環境成本以外的、核能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的潛在風險。一個核廠事故,可以引起的損害,和其他能源不能相比,而誰能確保核廠運作的絕對安全?

人們記憶猶新的大型的核廠事故有:1986年的俄國車諾比事故、1979年的美國三哩島事故、2011年的日本福島事故…

美國三哩島事故的發生,改變了核能業界對核電廠安全的看法,代表人們對核能風險所知有限。1986年的車諾比事故,則造成4000-6萬人的死亡,高達2百萬人健康受損。2011 年3 月11 日規模9.0 級的強震襲擊日本、所造成的核電廠事故,後果為數千人死亡、更多人流離失所。這都還僅是人們生命健康的損害,沒有計算財產和當地環境的災損。

而相比這些曾經發生事故的國家,台灣腹地更小、更多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對核能事故的承受程度更低。但另一方面,台灣的太陽、風力等天然資源,卻相對充足。所有國內外條件,都指向台灣更適合以低碳排的天然氣、本身資源豐富的風光水電(再生能源),來做為能源的選項。

根據《2020世界核能產業發展報告》資料,除了難以估算的核廢處理成本和生命健康風險,綠能成本隨著技術進步逐年降低,核能也愈來愈難以競爭;此外,許多恐怖攻擊會鎖定能造成巨大損害的核能廠,因此核能廠需要更多人力資源24 小時守護,但仍然難以避免成為軍武的最佳目標。

資料也顯示,全球的核能發電比例,從1996年的高峰點17.5%,開始逐年下降,2019年為10.35%。但同年再生能源(水力發電不計)則上升10.4%,首先超越核能。這也呼應了隨著綠能科技發展,人們當然會在各種發電成本、環境成本、生命風險層層估算下,逐步非核、展綠。

其實,太高深的能源科技或政策,可以先放在一邊,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願意讓核廢料埋在你家旁邊嗎?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活動記錄】「被挖角的護國群山:民主防衛與科技戰」永社新冷戰系列座談會(六)

 

【被挖角的護國群山:民主防衛與科技戰】
永社新冷戰系列座談會(六)

【座談資訊】

活動時間:2021年9月25日(六)上午10:00~12:00
活動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三樓A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
主辦單位:永社
視覺設計:禇婉琳
 
--

【座談陣容】

主持人:洪偉勝/律師、永社副理事長
 
與談人: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黃柏彰/自由撰稿記者、台灣民意基金會研究員(視訊)
    高茹萍/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
    藍弋丰/科技新報總監、福和會執行主任
 


--

【影像紀錄】

影片清單連結:

更多影片請點選「播放清單」檢視。


--

【座談會資料】

主辦單位簡介:永社
〈2050 淨零轉型── 口號之外,實際動作是什麼?〉藍弋丰/思想坦克
〈打造下一座護國山脈!半導體與能源產業攜手佈局綠色供應鏈〉邱家琳/上報
〈大疫之年,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世紀機遇與隱憂〉江懷哲/端傳媒



高茹萍秘書長投影片(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黃柏彰研究員投影片(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0925「被挖角的護國群山:民主防衛與科技戰」永社新冷戰系列座談會(六)


【被挖角的護國群山:民主防衛與科技戰】
永社新冷戰系列座談會(六)

(因疫情關係,報名人數上限20位,活動將進行直播,不開放現場報名)

  本次COVID-19疫情中,各國經濟皆受到嚴重衝擊,然而台灣經濟卻有不退反進的趨勢,其中部分原因或許是有所謂「護國神山群」之名的半導體產業支撐。據媒體報導,台灣半導體代工研發技術獨步全球,佔據全球一半以上的產能,不僅是因為技術和效率好,更仰賴於全世界晶片研發者「信任」。比起中國,晶片設計商能夠相對安心的將晶片設計交給台灣,而不用擔心技術遭到非法竊取,也確保了他國科技產品廠商能夠「安全的」取得「高品質」產品料件。這建立了台灣對於其他國家在科技與經濟發展上的重要性,進一步為台灣爭取到國際地緣政治中重要的戰略角色,並讓台灣在近年「中、美科技戰」白熱化的情勢中,取得利多而遭受較少損害。從經濟連動到國安與國際關係,半導體產業成為台灣的護國群山。

  然而,當台灣仰賴護國群山抵擋全球經濟風暴時,群山的「維護」、「壯大」與「新血」也需要我們關注。政府與民間近幾年努力衝刺的能源產業,能否加入群山的行列?除了生產本身的風險,中國長期以來對台灣專業人才及握有商業機密的管理階層持續挖角,是否也會對群山的穩固造成威脅?台灣應該如何轉型現有能源產業同時發展新興綠能產業,並在衝刺科技產業之時,也能兼顧環境危害的避免,以期永續發展?科技產業中,半導體與能源產業如何攜手建立台灣的護國群山?護國群山還有哪些山崩的風險?除了「挖角」,中國還會對台灣科技產業造成什麼威脅?我們又要如何防範?本次座談會永社將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大家共同討論上述問題。

--
【座談資訊】

活動時間:2021年9月25日(六)上午10:00~12:00,09:30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三樓A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
主辦單位:永社
視覺設計:禇婉琳
 
 
--
【座談陣容】

主持人:洪偉勝/律師、永社副理事長
 
與談人: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黃柏彰/自由撰稿記者、台灣民意基金會研究員(視訊)
    高茹萍/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
    藍弋丰/科技新報總監、福和會執行主任
 
時間分配:主持人10min、與談人20min、綜合討論40min

--
【注意事項】
  1. 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為配合防疫規定,本活動採「實聯制入場」「人數上限20位」,敬請完成線上報名,並務必填寫正確的聯絡資訊,本場次不開放現場報名
  2. 報名成功者將收到確認通知,如當天不克出席敬請提前告知,將名額保留給其他朋友。
  3. 敬請與會者「務必配戴口罩」,於入場前「配合測量體溫」,並以「酒精消毒雙手」
  4. 現場提供冷熱水,勿於會議室內脫下口罩飲食
  5. 綜合討論時段每人發言請以2分鐘為限。
  6. 本場活動將進行直播。活動後預計三週內,除事先說明不方便錄影的部分以外,將上傳座談錄影檔案、相關資料及活動記錄至永社網站,歡迎上網觀看。

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別只看全球化 台灣打造「綠能神山」關鍵在國產化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永社理事)

上報/環境能源 2021.05.11

顧名思義,「國產化」(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s)是強調在地的(產品或服務)成份要求,表面上看似與經貿全球化的精神相違。但放眼世界,有許多技術後進國家在發展再生能源時,都堅持各自的國產化政策,為什麼呢?

顯然,許多國家和台灣想的一樣,都希望透過國產化政策,不但發展綠電,也要同時發展相關的在地綠能產業,未來更希望可以比照現今來台競標離岸風電的先進國家公司團隊,往外輸出綠能技術和服務。如此一方面讓綠能電力從無到有,二方面也讓在地綠能產業,從無到有。一項需要鉅額金資與長期投入的大型建設,若能兼顧短中長期目標,當然最是完美。

另一方面,合理的國產化政策,對外商而言也能產生正面的效果。因為若能與在地供應鏈順利合作,外商不但可節省材料或服務的進口成本,也符合國際節能減碳的趨勢。

在理想的情境之下,達成國產化的目標,既合乎國家和產業的利益,甚至外商也能取得三贏的結果。但國產化的願景縱然美好,在現實之中,如何讓移植的外來技術落地生根,創造外商配合的誘因、協助本地廠商順利轉型,處處是難題。

因而「國產化」政策最大的問題實在於,為了因應國產化政策所規劃的制度與遊戲規則,是否能夠妥善達成國產化政策的目標,達到合理分配資源、打造在地產業鏈的結果。

誠然,在發展在地綠能產業的過程中,本土廠商要跟上能源產業結構轉型的速度,可能需要技術的精進、也可能需要公司組織的優化、甚至需要更多與外商溝通的法務與財金人才,這些都無法一蹴可幾,勢必是一段漫長的磨合過程。

就此而言,台灣並非第一個高舉「國產化」發展綠能者,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例如,法國和英國的國產化經驗,就是常被討論的成功案例。以法國為例,清大范建得教授曾於2017年為文,詳述了法國如何採行歐盟創新採購制度下的競爭性對話(competitive dialogue)招標制度、合理有效的公私協力機制、以及納入有效的特殊糾紛處理機制…等,可做為台灣落實國產化目標的參考。

而英國做為四面環海的島國,地理環境與台灣有共通之處。英國將離岸風電政策,視為整體海洋政策的一環,重視與利益關係者的溝通,有效降低風電成本、提高就業人口。工研院曾提出「英國離岸風電發展政策與策略研析」報告,總結英國政策可供借鏡者有:一、訂定專法並成立專責單位負責海域空間規劃與跨部門合作;二、建立資訊蒐集與交流管道;三、支援利害關係者協商;四、強化產業供應鏈。

不管英國、或是法國的例子,都說明了發展綠能產業,必須培養技術創新的在地人才,也亟需能與國際接軌、同時理解在地需求的法政與財經人才。在各國紛紛透濄國產化政策建立本土綠能產業時,國產化與全球化早非互相背離的命題,而如何透過創新且有彈性的國產化政策,為台灣打造一座能夠兼顧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的綠能神山,這將是台灣國產化政策真正的考驗。

2021年2月19日 星期五

【會後新聞稿】勿忘地震核災 告別核電威脅 313「福島10年 告別核電」活動公布記者會


 
近來日本福島再傳芮氏規模7.3強震,引發全球關注,今年是東日本311大地震的10週年,事隔10年,竟再度發生餘震,足見地震與海嘯是不可輕忽的天災,回顧311地震與福島核災為日本帶來的苦難與衝擊,至今仍持續付出高昂代價,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將於3月13日舉辦「福島十年、告別核電」系列活動,呼籲大眾勿忘核災慘痛歷史,早日告別核電威脅。

終結核電才是最安全的防災

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此次震央與10年前的東日本大地震非常接近,被專家視為2011年311大地震的餘震,產生強烈震度的地區也重疊,正是10年前地震受害最重的地區。此次產生強烈震度的地區如福島縣、宮城縣、茨城縣、新潟縣,這些震區的核電廠都已從2011年福島核災後停機至今,這並非單純的幸運而已,而是10年前福島核災的教訓,使得核電安全被強烈質疑,制定了更嚴格的審查標準,使得這些核電廠至今尚未解封重啟,因此並未產生核災危機,過往的經驗證明,在遭遇不可控的複合式巨大災難時,無需再擔憂高風險的核電意外,終結核電才是最安全的防災。

蔡雅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2011年3月的福島核災即將滿10周年,地震、海嘯及核災造成的避難人數,曾高達16萬多人,若僅地震、海嘯,災後仍可迅速重建家園;但伴隨輻射持續外釋的核災,重建就十分艱難,直到去(2020)年8月,仍有4萬多人在避難中 。台灣與日本同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核災風險遠較其他地質穩定的國家高,日本在福島核災後,核能產業大幅衰退,截至今年2月8日,有24部反應爐宣布廢爐、9部未申請再起動、7部取得設置變更許可、11部審查中,僅9部獲准再起動,其中僅4部運轉。而台灣核一廠兩部機組已進入除役階段,核二廠一號機也將在今年執照到期開始除役,即將逐步擺脫核災風險的威脅。而位於斷層帶,宣布封存近7年的核四,即將在今年8月公投,盼大家反對核四續建,莫忘福島核災的傷痛。

核災已屆十年 輻射汙水與核廢料仍難以解決

楊順美/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表示,2011年福島核電廠因為地震與海嘯受到嚴重毀損,反應爐爐心融毀,導致輻射外洩,10年來污水與污土仍然持續增加,如何處置污水與核廢料成為日本政府最頭痛的問題,輻射汙水的總量超過124萬公噸,日本政府為省成本擬將輻射污水排放入海,引起國際上強烈的抨擊與反彈,反對使輻射物質進入到生態圈,造成二次輻射污染。近日國際發起的「福島核災將屆10週年,反對輻射汙水排入海洋,終結核電!」連署已有24個國家、311個團體共同聯名發起,台灣也有近40個團體加入連署表達反對立場。核災殷鑑不遠,台灣應該趨吉避凶,盡快廢除核電。

蔡中岳/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今年是福島核災的十週年,糾纏台灣多年的核四應該劃下終點,然而擁核派想要讓核電繼續維持的各種動作迄今仍沒有停歇,台灣已朝向非核家園邁進,但今年八月擁核派仍提出了「核四重啟公投」,試圖恢復一座充滿風險的核電廠,民間團體將全面迎戰公投,呼籲民眾投下不同意票,因為台灣沒有應付核災的能力,不應讓全民為不安全的核四承擔核災風險!其實當年福島核災後立院曾要求重新調查核四廠周邊斷層,政府應盡速公布核四周遭地質調查報告,以及新的耐震模擬結果,讓社會檢視核四的安全狀況。

張竹芩/綠黨秘書長

綠黨秘書長張竹芩呼籲,回顧福島核災10年,日本至今仍在為使用核電付出高昂代價,對輻射汙水束手無策,核電重啟困難重重,核災使得全球核能產業重挫衰退,也影響了台灣的能源政策,311之後的反核運動曾有二十多萬人走上台灣街頭,要求非核家園。今年適逢10週年,全國廢核行動平台集合各團體聯合舉辦福島十年系列活動,包括福島現況紀錄片放映、福島核災研討會、「省思後福島時代」國際線上論壇等,另有現場活動邀請民眾參加,3月13日週六下午於自由廣場舉辦【福島十年,告別核電】音樂會市集,6月舉辦廢核遊行,希望大眾勿忘地震核災,早日告別核電威脅。


▍記者會資訊
時間:2021.02.19(五)上午10:00
地點:凱達格蘭大道(台北賓館門口)

▍活動發起團體出席代表
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永社、綠色和平、綠黨

--

▍福島核災十週年系列活動

福島核災十週年,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將在自由廣場舉辦【福島十年,告別核電】音樂會市集,現場除了有音樂表演外,也將邀請支持廢核、推動能源轉型的團體加入擺攤,和我們一起倡議理念,告別核電。

活動時間:2021.03.13(六)下午14:00~17:00
活動地點:自由廣場前
活動內容:音樂會 / 市集
 (邀請有機、環保、能源、文化相關單位擺攤,推廣能源永續教育,名人肥皂箱短講、音樂表演)

★★本活動保留因應疫情進行適度調整之空間,請大家密切注意廢核平台相關訊息,造成不便,還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