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文章📌 活動記錄:永社2023年轉型正義工作坊(活動已結束)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別再談平台了 先來問-為何在國外買東西比台灣便宜

江雅綺(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社員)

上報/論壇 2017.12.07
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30605

科技巨擘Google, Facebook, Amazon在市場所得到的壟斷性成功,讓「平台經濟」一詞爆紅。這幾年在台灣,也常常聽到人們講「我們公司要做一個平台…」或「我們這裡就是扮演一個平台的角色…」。

回想前陣子,Pchome和蝦皮的電商大戰正熾的時候,Pchome居於下風、不少對Pchome的批評,也往往針對它平台界面做得不夠好、砸重金不夠霸氣…。總之,似乎Pchome做為一個平台,之所以和蝦皮打得這麼辛苦,是因為這個「平台」的很多方面,需要加強改進;但卻極少人注意,不論Pchome或蝦皮,做為一個電商「平台」,以一句話歸結它的營運模式:就是在網路上賣東西,對消費者而言,重要的不只是「平台」本身如何,陳列在「平台」上面販賣的商品如何,可能更加關鍵

上周,我在台灣實體商場買了一架算是高階的台製桌上型電腦,價格34000元。但幾天前我在Amazon網站上瀏覽時卻發現,同樣的台製品牌,同系列更高階的電腦,在Amazon上所列的價格加上國際運費和預扣稅金,換算台幣,竟然比我剛在台灣買的那部還要便宜!

而我再查台灣的各大電商平台,這台電腦的網路標價,也都和我在實體商場的買價相差無幾。換句話說,就算台灣電商平台的界面設計再怎麼優良、支付再怎麼便利,恐怕一個有充分資訊的消費者在下單前,也會因為價格的差異,思索再三。

這倒不是說,網路平台本身所提供的服務、界面或流程設計,對消費者毫無影響,而是說,平台本身再怎麼改善,往往有一個極限。在網路上買一樣東西20分送到、或是15分送到,對消費者來說固然有差,但這5分鐘的差距,並非消費者考量的全部,網站上所能提供的物品選項、價格、品質…毋寧是更重要的因素。

為了「低價」二字奮不顧身

例如,倘若同品牌、同規格的電腦,在A平台網站上賣1萬元,運送時間五個工作天,在B平台網站上賣2萬元,但運送時間只要一天。雖然A和B 相比,運送時間有5倍的差距,而價格只有2倍,但此情境下的消費者,若非急需,很可能就會選擇低價、而非更快的到貨時間。

當然,真實世界中的網路平台,其物品差價,並非樣樣如我上面舉的例子那麼誇張,很多東西在地製造,成本較低,賣價也就得以壓低。不過,真實世界的Amazon,可也不只在物品價格上具有競爭力,它從平台界面,支付系統、商品搭配推薦、以及消費流程的設計,可謂無不精通。只能說就像一個本來就背景雄厚的富二代,居然又比其他人更認真努力!

網路平台雖然存在於虛擬空間,但它和實體世界的物流、成本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只有好的平台」恐怕是行不通的。蝦皮能吸引消費者,與其說是它的界面設計優良,倒不如說就是免運費的訴求,直接有力的打動人心。

淘寶上面的假貨、詐欺傳聞不斷,但總有人們為了「低價」二字,奮不顧身。如果在台灣買東西比在國外貴,消費者為了節省荷包,選擇資金外流也是無可厚非。要發展平台經濟,更需要方方面面的虛實整合,我們怎能只怪電商「平台」不長進呢?